1934年的冬天,寒风凛冽,千家万户围炉取暖,欢庆新年。然而,在这灯火通明的时刻,却有三万名红军战士正艰难挣扎,在生死边缘徘徊。他们背后是十万国军的紧追不舍,敌我力量差距悬殊;前方是湍急的乌江,险情重重,寸步难行。
饥饿与疲劳交织在一起,战士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的体力与意志,站在乌江前,面对不可逾越的障碍,心情异常沉重。就在这绝望的时刻,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挺身而出,提出了一个突破困境的妙计,他不仅拯救了三万红军的命运,还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,被誉为“神人”!
那么,1934年冬季这段艰苦的历史,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?
展开剩余87%湘江战役后,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,震动了敌军的士气,甚至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根基。然而,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——红军损失惨重,剩下的仅有三万残兵,并被困在乌江前。此时,红军面临的自然环境险恶,物资匮乏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背后还紧跟着数量远超红军的敌军。
国民党在战后立即派出薛岳指挥的八个师,总兵力达到十万人,持续追击红军,意图彻底消灭红军的主力。与此同时,红军前方的乌江,作为贵州省内的最大河流,水流湍急,十分危险,且对岸的贵州军阀正虎视眈眈,阻挠红军渡江。即使贵州军阀当时对国民党的附庸地位有所动摇,依然无法抵抗国民党的压力,依旧全力配合国民党军的围堵。
面对这种重重困境,红军必须做出决定:是沿着红二军和红六军的旧路撤退,还是冒险强渡乌江。无论哪条路,都充满危险且不易选择。乌江向来以险峻著称,号称“天险”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此时,红军已无法回头,渡江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1935年元旦,红军在猴场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,讨论是否渡江的问题。李德和博古等人认为,红军应该沿着原路与红三、红六会合,不必冒险渡江。然而,大多数干部意识到,这条路根本行不通,敌军的追击终将把他们一网打尽。唯有渡过乌江,才能生还,但要成功过江,几乎没有任何保障。
毛主席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,抽着香烟,心中思索着接下来的行动。他已深思熟虑,尽管周围的饭菜早已冷却,毛主席依旧专注于自己的思绪中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他最终做出决定,拒绝了李德等人的提议,毅然决定让中央红军强渡乌江。此举或许充满风险,但成功渡江之后,红军就能掌握主动权,甩开追兵,为接下来的反击创造有利条件。
然而,渡江任务如何完成呢?在当时,乌江水流湍急,且桥梁尚未建成。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建桥。然而,敌军早已察觉到红军可能的举动,早早沉没了所有江面上的船只,并加强了对渡口的封锁。对岸的敌军军阀也在积极布防,增加了渡江的难度。
红军的工兵营接到了任务,要在乌江上架设一座桥梁。然而,困难重重,所用工具简陋,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材料,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架桥点。此时,工兵营的士气也达到了低谷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名年轻战士石长阶站了出来,他信心满满地对王耀南说:“我有办法帮助红军度过乌江。”这位年约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主意:用竹子造浮桥!石长阶的家乡就在附近,他了解当地的竹林,知道村民们常常用竹筏渡江,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实用。
有了这一思路,石长阶带领队伍砍伐竹子,编织竹筏。当地的村民得知红军需要帮助后,也纷纷前来支援,大家齐心协力,效率极高。刘伯承得知此事后,立即下令,要求给村民支付报酬,以表达感谢之情;彭德怀也高度赞扬了这一做法,并指示挑选战士支援竹筏的制作。
随着战士们和村民的共同努力,竹筏和浮桥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。尽管敌人不断炮轰,红军在极寒的水中艰难作业,手脚麻木、伤口溃裂,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,最终搭建起了一座跨越乌江的浮桥。
然而,石长阶在此过程中不幸牺牲了。在敌人的火力下,为了保护战友,他跳入江中支撑浮桥,却不幸被敌人击中,永远倒在了江水中。尽管石长阶未能亲眼见到红军顺利渡过乌江,但他的智慧和勇敢永载史册,成为了红军历史中的传奇人物。
随着浮桥搭建完成,红军成功渡过乌江,接着发动了猛烈的反击,迅速占领敌军阵地,打破了敌军的包围圈。这场战斗,不仅帮助红军逃出生天,更为红军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乌江战役的胜利,是红军在湘江战役后的首次大胜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这次胜利,不仅彰显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果敢与智慧,也体现了红军与民众的紧密合作,展现了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深刻真理。
毛主席在乌江边感慨万千:“红军战士用最简单的工具搭建起了浮桥,创造了一个奇迹。我们队伍中,真是有许多神人!”这座竹筏浮桥,正是三万红军的生死之桥,见证了红军从绝望到胜利的奇迹。
石长阶的英勇事迹,虽然因战斗而结束,但他为红军所做的贡献,将永载史册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。他的精神、他的勇气,将继续传承,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